石油价格上升对总供给的影响机制_石油价格上涨对总供给的影响机制
1.在受到不利的供给冲击时,为什么物价上升了,产出下降?
2.石油相对价格变动对经济短期及中期产生的影响
3.中国石油短缺的经济学解析
4.四 论述:运用AS——AD模型分析性投入价格上升对于宏观经济影响。
5.政策与规划指导:总供给变动的决定因素
6.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如何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7.简要说明在总供给曲线中价格影响经济总产出的机制
8.简要说明总供给曲线中价格影响经济总产出的机制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总需求(英语:Aggregate demand,AD)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指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这是商品及服务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任何可能价格水平下会被消费的总量。这是当一国的库存水平是静态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它也经常被称作有效需求,尽管其他时候这个术语是区别开来的。虽然这在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单一物品是对的,但在宏观层面这想法并不正确。事实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因为三个不同效应的结果:庇古效应、凯恩斯利率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它取决于总的价格水平,并受到国内投资、净出口、开支、消费水平和货币供应等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指一般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石油的价格上升:根据需求定理。石油的价格上升,短期总供给上升(可以赚更多钱),总需求减少(东西贵了,少人买了),长期总供给不变(科技水平没有变化)
在短期,认为是其他条件不变,石油价格上升,需求减少。
当然也不一定,如石油与粮食一样被认为是生活必需品时,需求不变。
在长期,需求一样减少,即使石油是必需品时,(随时间变化,科技必定会开发节约能源的东西)需求减少。如科技没有进步,石油一样的必需品时,需求不变。
短期总供给,一定是增加的。
长期总供给,有两种情况,当需求减少时,出现供给过剩,供给减少。
当需求不变,供给与需求平衡。
在受到不利的供给冲击时,为什么物价上升了,产出下降?
总需求冲击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总供给冲击一般不是,特别是按照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GDP的随机漫步理论来解释,总供给冲击一般是真实的原因引起的,而且没有恢复的迹象。会随机漫步,成为永久的波动。总需求冲击如货币的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的增加,厂商给工人多发工资,工人愿意多劳动,总产增加。(货币扩张的长期效应)之后工人发现自己的实际工资没有提高,就不愿意多工作。产量降低,货币扩张的短期效应使价格调高,而产量不变。这是三部门的分析,四部门的话还要看汇率制度,资本开放程度而定。 总供给的冲击,如果是石油价格提高的原因造成的,导致供给后退,价格提高,而产量降低,即滞涨。
石油相对价格变动对经济短期及中期产生的影响
在受到原材料价格(比如石油)上升的不利的供给冲击时,物价上涨的同时,伴随着失业增加。会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产品定价上升挤出了需求,导致实际的产量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
这里,实际工资下降,最终导致实际购买力整体下降,没有了需求,厂商当然不会增加产量了
短期的供给冲击导致供给曲线一次性左移,价格水平立刻上涨,就业量和产量立刻下降。而长期来看,因为产量降低,偏离充分就业产量,会使工人名义工资不断下调,直到产量不在偏离,达到充分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名义工资下降,到充分就业点时,价格不变,所以,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至此,供给冲击的影响全部转嫁到工人身上。
在adas模型中,需求的冲击,包括货币政策的冲击和财政政策的两种冲击。定,冲击前都为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冲击带来的短期影响是产量增加,就业增加,然而,随着物价上涨,会使产量再逐渐减少,直到原来货币政策之前的充分就业的产量点。?长期来看,并不增加产量,反而会使物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冲击带来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和货币政策是一样的。都引发了一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举个例子,可能就更好理解了。从整体将,需求冲击是一个封闭环境里,本来很好的经济体,但是统治者雄心勃勃,想使经济更好。方法是印钞或者财政。而两者从长远来看,效果都是恰恰相反。而供给冲击相当于,一个封闭环境里。原来很好的经济体,突然收到外部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部影响是干什么的呢,肯定是来赚钱的。必然,这个经济体要有资金外流。长远来看,这种影响竟然完全被转嫁到了工人身上。
中国石油短缺的经济学解析
一、当前国际石油需求变化的总体判断
(一)短期内国际石油供求关系总体宽松,但对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需高度关注。
短期内,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不会出现石油供应大面积短缺的局面。据2002年统计,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1427亿吨,探明储量增加;世界十大石油消费国年消费量为35.2亿吨,世界十大石油生产国年产量为35.9亿吨,供需基本平衡,略有剩余。但是,对我国石油需求增加和进口石油快速增长应该给予高度关注。1995年我国石油消费1.5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2.46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03年全球石油贸易量为20亿吨,我国石油进口0.9亿吨,占世界的4.5%,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34%。我国石油消耗在逐年递增的同时,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也在逐步提高。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5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5亿吨,石油需求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却达不到0.1%。中国需要取积极策略,从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积极影响者。
(二)全球石油价格将维持高价位。
当前驱动国际油价持续在高位徘徊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日本和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均出现了较快的增长,进而对石油的需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发表的2004~2005年世界石油预测报告显示,世界石油需求将大幅度增长,世界石油需求在2003年增长 1.8%以后,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过2%。国际能源机构(IEA)曾预测,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加100万桶/日,而3月11日又把需求增加量调高到165万桶/日,达7990万桶/日。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短期,当需求上升较快,而供给又无法相适应地增长时,价格上涨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对当前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解释。
其次是OPEC继续取限产保价政策。特别是美元汇率走低,为减少损失,会继续提高油价。尽管6月初OPEC部长级会议宣布分别于7月和8月增加200万桶和 50万桶的石油产量,但实际增量有限,因为此前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实际已大量超产。随着美元汇率的继续疲软,欧佩克国家提高油价的决心将更加坚定。
第三是探明可石油储量不足。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也是非再生。专家分析,低成本的大油田现在基本上都已被发现,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迄今为止,人类每天用油约8000万桶,1年约300亿桶。现在已探明可开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预计还有未探明的、开困难大、成本高的石油储量1万亿桶。未来开新的石油将更加困难。
第四是石油投机推动油价上涨。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美元汇率对国际主要货币走低,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上的投机,使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平。油市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黑手。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约为现货交易的好几倍,据估计,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
第五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当前海湾地区和一些产油国国内局势动荡,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国际主要产油国政局至今动荡不安,恐怖活动接连在世界各地发生,使主要产油国石油生产面临随时受阻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
专家分析,从总体和长期来看,油价下降将是短暂的,走高攀升是长期趋势。从近期来看,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是,回落的空间将十分有限,预计将在每桶28~33美元之间上下波动。
四 论述:运用AS——AD模型分析性投入价格上升对于宏观经济影响。
在本书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指出:1993年是我国石油进出口出现转折的关键点。1993年之前我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石油供给大于需求,每年向日本和朝鲜等国出口大量的石油,1993年石油需求开始超过供给,我国变成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大幅飙升,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并且呈现出石油进口“价升量增、价跌量减”的特点。其中“价升量增”现象在近些年体现的尤为突出,这与我们经济学的一般常识似乎不相吻合,那么是否存在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下面我们将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的石油供需模型来解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机理,证明该现象并不是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而是供求定理在现实世界的一种具体表现———需求的增长超过供给的增长,进而推动价格的上涨,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现象。
一、石油供需模型
设1:中国国内石油消费者的偏好满足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定,即具有完全性(com-plete)、自反性(reflexive)、传递性(transitive)、连续性(continuity)、局部非餍足性(lo-calnonsatiation)、单调性(mononity)和凸性(convexity)。由于石油是一种正常的商品,所以根据上述偏好的定,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加总得到的石油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具有负斜率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0-1和图10-2中的D1、D2、D3、D4、Dw1和Dw2。
设2:半封闭条件下,中国的石油供给受制于枯竭和勘探开技术的双重约束,存在供给刚性。中国国内现已探明的石油,经过了50年的饱和开后,大部分油田的油气已渐进枯竭,步入开的中后期阶段,勘探开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之中国目前的石油开技术尚不发达,即便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石油供给仍只能维持现有水平,石油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随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增加,体现为一条垂直于横轴(产量)的直线,如图10-1中的Sf。
设3:开放条件下,中国面临的石油供给曲线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0-2中Sw所示。现已探明的国际石油至少可以满足世界各国50年的需求,因而,国际石油供给尚不存在枯竭的硬性约束,石油产量可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而上升。
设4:在半封闭条件下,石油的价格是外生的,由的指令性价格决定。
在上述4个定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半封闭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模型(图10-1)和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模型(图10-2)。半封闭条件下,石油的需求量和出口量由外生的价格、供给曲线以及需求曲线共同决定。开放条件下,石油价格是内生变量,价格、需求量及进出口量均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
图10-1 半封闭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
图10-2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
二、中国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的经济学解释
改革开放后到1992年,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枷锁逐渐被解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此时国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仍有争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较低,资本严重短缺,尚未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国内的石油需求小于供给。为了赢得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本,中国每年都向日本等国出口大量石油来换取外汇,是典型的石油净出口国。如图10-1所示,在封闭条件下,国家制定石油的指令性价格P3,当国内的石油总需求曲线为D1时,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是q1,石油的供给量是q3,国内的石油供应量在满足自身需求后,尚有富裕,可供出口换汇,此时的出口量为q3-q1。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逐年增大,表现为石油需求曲线不断向右移动,从D1渐次移动到D2和D3,相应的石油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和q3。当国内需求曲线移动到D3时,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水平恰好是制定的价格水平P3,此时,国内石油供需达到平衡,可供出口的石油量为零。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平息了国内关于经济发展思路的争论,国民经济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的石油需求曲线进一步右移至D4,在P3的价格水平下,此时的需求量应该是q4,但是受制于石油供给刚性,国内的石油供应量仅仅是q3,出现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石油供应的紧张一方面将推动价格突破限价的束缚上升至P4,进而提高产品成本,诱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将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中国必须进口石油,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步入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工厂,对石油的需求增速进一步加快,而国内石油供给呈现刚性,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扩大,所以新增需求只能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来满足。
三、中国石油进口的“价升量增悖论”
中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致对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受制于国内石油供给刚性,中国被迫转向国际市场进口石油。此时,继续用半封闭条件下的石油供需模型(图10-1)分析中国石油的进口已经不合适了,我们需转向开放条件下的石油供给模型(图10-2)。
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工业对石油的依赖性,使得石油的生产有别于普通商品。石油的供给方实际上是垄断卖方,为了尽可能地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他们通过垄断联盟组织“欧佩克”来限制产量。也就是说在开放条件下,国际石油的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体现在图10-2中,就是国际石油供给曲线Sw向右上方倾斜,斜率大于国际石油需求曲线Dw1和Dw2的斜率的绝对值。
由图10-2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曲线为D1时,相应的国际石油需求曲线为Dw1,国际石油供给曲线是Sw,二者的交点X1决定国际石油均衡价格为P1。在P1的价格水平上,由价格线P1和需求曲线D1的交点X3决定的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为q2,而国内仅仅可以供给q1,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q2-q1的石油。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致对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国内石油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2,在国际石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为价格线P1和需求曲线D2的交点X4所对应的q5,但是由于中国国内石油需求曲线的右移推动国际石油需求曲线相应地由Dw1右移至Dw2,而国际石油供给曲线并未相应地向右移动,国际石油市场的均衡价格将从P1上升至P2,中国实际的石油需求量也从q5缩减至q4,相应的石油进口量也从q5-q1减少至q4-q1,但是与需求曲线为D1的石油进口量q2-q1相比,进口量仍然增加了q4-q2,这就出现了部分新闻媒体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然而,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这只是非经济学者对中国石油进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表象的不准确的描述,隐藏在这个表象背后的实质是:需求的增长超过供给的增长,进而推动价格的上涨。
进一步,造成世界石油供给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石油的供给存在垄断合谋———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合谋限制成员国产能的扩大,以维持高价。倘若国际石油供给不存在垄断联盟,在石油需求强劲增长的情况下,石油的供给方也将大幅提高产能,推动世界石油供给曲线由Sw右移至Sw1,则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的幅度将很小,甚至会出现价格不变的情况,只要国际石油供给曲线右移的幅度足够大。但是由于存在垄断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石油产量,于是在国际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时,国际石油供给量并不增加或增加较小,这就出现了扩大的需求追逐不变或少量增加的供给,推动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致使中国石油进口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局面。
政策与规划指导:总供给变动的决定因素
答案: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把图画出来。然后说明投入品价格上涨,厂商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产量减少, AS左移,导致价格P上升,产量Q下降; 2,进一步分析会得出影响宏观经济机制结果会出现,物价水平上升,收入会再分配,生产性的企业会收益,投入会增大,而以投入为主的企业会因为成本上升利润受损,产品价格会因此上升,消费者利益会受损。长期看,可以点出可能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阐述其影响结果。 3,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讨论,并简要提出对策。如国际石油价格,铁矿石价格,铝,锌等金属投入价格居高不下,我国大量进口外汇损失,以及国内此行业物价上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此行业企业过度投资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以及收入再分配,消费者不同企业得失分析,最后点出国家宏观调空,尤其中国人民银行应取的政策,如提高行业利率,提高准备金,窗口指导等最近央行所正取的措施。
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如何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总供给变动的决定因素
总供给基本取决于两组截然不同的因素:潜在产出和投入成本。
(1)潜在产出是总供给的基本决定因素。潜在产出是在劳动、资本和土地数量以及其他既定的条件下,经济所能提供的的可持续产出。潜在产出的变动受投人品增长和技术水平及效率变动的影响。
投入品:资本、劳动、土地的供给,投人品的增长会带来潜在产出和总供给的上升。
技术和效率:潜在产出受效率和企业使用的技术水平的影响。创新和技术进步会提高潜在产出水平。
(2)生产成本变动对总供给的影响。
工资:较低的工资导致较低的生产成本(其他条件不变时)。特定的潜在产出的较低成本,意味着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供给的数量都会增加。
进口品价格:国外价格的降低或汇率的下降会引起进口品价格的下降,这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和总供给的增加。
其他投入品成本:较低的石油价格或较少的环境负担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总供给。
简要说明在总供给曲线中价格影响经济总产出的机制
会随机漫步,成为永久的波动。 总需求冲击如货币的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的增加,厂商给工人多发工资,工人愿意多劳动,总产增加。 (货币扩张的长期效应)之后工人发现自己的实际工资没有提高,就不愿意多工作。产量降低,货币扩张的短期效应使价格调高,而产量不变。这是三部门的分析,四部门的话还要看汇率制度,资本开放程度而定。 总供给的冲击,如果是石油价格提高的原因造成的,导致供给后退,价格提高,而产量降低,即滞涨。 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经济冲的市场出现需求和供给的缺口,导致一些经济变量对此进行偏离均衡轨迹的调整。因此,经济波动必定是由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引起的,但愿是经济冲击形成需求冲击还是攻击冲击,这需要进行大量的传导机制分析。目前,描述累计需求和累计供给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分析需求冲击和攻击冲击的主要模型。 需求冲击主要是来源于经济中的消费、投资和支出等行为,因此形成需求冲击的渠道较多,也存在很多著名的需求冲击音质的经济波动理论。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均认为需求冲击导致了经济波动。需求冲击产生之后,凯恩斯经济学认为经济供给想需求调节,即所谓的凯恩斯定律,这是冲击传导的基本方向,这是经济中可能存在限制的,某些市场处于废除青菜状态,经济均衡现代不是排雷托最有。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冲击出现以后,经济仍然将保持原有的供给水平,即所谓的萨伊定律,而是通过名义变量调整或者与其调整,将需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经济仍然可以处于市场出清从状态,仍可实现帕累托最优。 消费虽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大,但在信息完全和完全预期情形下,消费的持久收入-生命周期说并不支持消费冲击导致经济波动的观点,但如果持久收入与其发生冲击,则会导致消费路径的变化,这是形成经济波动的一种重要传导途径。 投资变量本身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因此自然将其收到的冲击作为需求冲击的重要来源。大量的乘数-加速数源流都被应用在投资波动理论上,这是经济周期理论中比较完整的一个领域。 支出行为是需求管理政策的核心,其冲击能否导致经济波动是判断财政政策是否有效的基本依据。支持行为会给经济造成影响,如的外部性作用、赤字融资方式(发行货币或举债)和税收变形性等都属于调控经济的结果。一般情况下,顺周期的支出行为被认为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稳定因素。 需求冲击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便是货币冲击。在经济运行中,累计货币总量明显地存在波动性,许多宏观经济理论强调价格变量调整黏性的作用;另外,新凯恩斯经济理论也认为,在非完全竞争性下价格调整障碍会放大货币冲击效果,传导机制即所谓的“累计需求外部性”;此外,Lucas提出了一种非对称信息导致名义变量错觉的名义冲击传导机制。由于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货币的储蓄和交易冬季等问题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宏观经济学中还没有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用于分析货币冲击。 供给冲击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创新和体制变迁,这是目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分析的主要问题。利用技术创新解释长期波动和增长趋势有充分理由,但解释短期经济波动尚显依据不足。发生在生产率上的随机冲击,已经成为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生产率冲击如何在传导过程中的易方达并形成经济产出的显著波动,是分析攻击冲击作用的关键。这将是我们讨论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论述的主题。 供给冲击出现后,不仅伴随着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数量调整,同时一些名义变量也将进行调整,这是攻击冲击将会进一步引发名义冲击,也会导致需求冲击。这些复合冲击的交互作用,使得经济波动产生和出现经济周期。 以上一段话是在国内几本研究经济周期的书和论文里面摘录的。由于抄来抄去,谁先写出来的已经不可考证。 大致这个意思,首先要理解,经济波动的产生的分析方法。目前一般认为是经济会自动处于均衡(凯恩斯:不均衡,或者说多重均衡),那么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经济就不会出现波动(当然也有内生波动说,但现在不算是主流)。 这个外力,就是刺激机制,这个机制被传导机制得以传导,影响到主要变量。因此这就是所谓的刺激-传导机制,在RBC里面一般叫做冲击-传播机制,因为rbc比以前的经济周期要深,除了comovement,volatility,还要研究persistent,所以很注重一个随时间的动态调整过程。 外部冲击,一定作用在供给或者需求的缺口上,才能引起经济波动。上面一段话告诉了我们这个。
简要说明总供给曲线中价格影响经济总产出的机制
总供给曲线与价格调整机制,我们可以将总供给曲线视为价格随时间推移而上升或下降的作用机制。
价格将随时间持续地上涨或下跌,直到产出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为止。
只有当产出水平等于潜在产出时,下期价格水平才等于本期价格水平。
答:总供给曲线是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表示经济当中的生产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条曲线。根据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进行调整所需时间长短,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三种。
(1)在长期,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经济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位置,产出仍处于潜在产量水平上。 (2)在短期,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黏性,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社会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当价格上涨时,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下降,生产者成本降低,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扩大生产,带来经济总产出水平的增加。
(3)常规情况下,货币工资的调整速度介于以上两种极端之间,此时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发生变动时,一方面货币工资的调整使生产成本发生变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收入的变动,使生产者相应扩大或缩减生产,从而引起经济总产出的变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