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上调影响_成品油价格上涨影响
1.油价上涨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
国内油价上调是结合国际油价变化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尽管对企业而言,这是一种市场性行为,但是我个人认为目前调油价并不是最佳的时机,而且会抑制市场消费,所以目前上调油价并不是必要的。
1、目前的经济形势很不乐观
受疫情影响,国内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经营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生产型企业来说,打击很大。所以今年整体经济形势都不乐观,很多企业都出现了下调工资等现象,所以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对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是非常不合理的,对于人民群众的消费活动也极为不利,毕竟大家的收入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提高油价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
2、上调油价会加重运输企业的负担
当前运输企业普遍受到应情的影响而出现货运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油价,会加重运输企业的负担,这部分负担会借助运费的上涨而专转嫁到商品上,最终导致物价上涨,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对油价等问题进行研究,保持油价的稳定,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降低出行成本,盲目提高油价必然会引发一些列的经济问题,建议国家可以加大对成品油销售企业的补贴,以此来促进油价的稳定,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尽最大限度减轻人们的出行负担。
对于国内的成品油销售企业而言,尽管涨价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也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在特殊时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贡献,所以我不建议涨油价,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降低油价会使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油价上涨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
油价在经历了8月份的三连跳之后,在9月10日重回8时代。其实今年3月份的一次油价上调,人们已初次进入了油价突然破8的时代,经过几次调价“过山车”之后,相必会更理性的看待油价上涨。在经济微增长的大环境下,成品油价格的上调,增加了相关行业包括物流、运输、汽车制造业的运营成本。而油价上涨最直接的影响者就是汽车行业。
大排量或受影响
油价上调的短期内,破八之后仍有上扬的趋势,一定让一批原本要购买大排量汽车或者SUV的消费者产生顾虑和犹豫,这些准车主或许会把购车暂时搁浅,或许转而投向经济型小排量。对于小排量和车市销量最大的黄金排量1.6L和1.8L的车型,油价的上涨给车主的使用成本增加有限,大排量则不然。有人算了一笔账,排量2.0L的汽车百公里油耗10L,按平均每月1500公里,油价每上涨0.5元,每月就多消费75元,每年养车成本需多支出900元。油价逐步上涨,汽车使用成本就逐渐增加,问题在于买车易,养车难。但是也有一项调查显示,油价上涨以后,消费者会减少开车机会。
购车趋势转变
与国外喜爱经济型小车不同,国人更偏爱大车。大车看着更有范儿,大车开起来更有劲儿,但大车更费油。对于经济型小排量汽车来说,油价上涨之前,购买的人群大都是有刚性需求,可能作为必须的代步工具或者运输工具。对于他们来说,这就像蔬菜涨价,但还是得吃饭一样。油价上涨之后,有购车的,会把对大车的青睐转向省油的小车,那小排量汽车或许会在油价持续飙高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高油价时代的宠儿。所以,上扬的油价不但不影响其销售,还会给小排量汽车带来新的春天,或许会成为人们未来的购车趋势。
加速新能源汽车
相比于传统汽油机对汽油的过度依赖,新能源汽车面对油价就淡定了许多。可以预见,一直以来在市场上“叫好不叫座”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将因油价持续上升而大大加快。今年破8以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渐有起色,尤其是混动汽车。有开混动车的朋友已经切身体会到混动的省油更省钱:还是上面2.0L的排量,百公里油耗少3L,每月1500公里就省45升油约360元,一年下来减少4320元的用车成本。目前已经有更多的汽车品牌开始推出大排量混动版了,让消费者在体验舒适性和驾驶感的同时,还能做到低油耗。上扬的油价,势必是新能源车市的一剂催化剂。
由此可见,油价上涨直接导致了汽车销量的降低,以及造成拥有私家车车主的油费开支大增。
考虑到价格改革、工业化进程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原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将逐步加深。即使从目前的油价水平看,油价对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还没有真正缓解乃至消除。
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各大国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原油价格与各国经济增长之间总是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因为石油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从生产到消费,从成本到价格,从贸易到投资,都会因石油价格波动而受到影响。目前,原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只是刚刚显现,因此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GDP 增速的影响不太大。而考虑以下因素,原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在逐步加深:
(1)价格改革的最终完成。目前价格改革并未真正推进,成品油价格受到管制,如果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原油价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更显著;
(2)工业化进程。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原油消费量在快速增长。原油消费量的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与油价的关系会更紧密,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将更深入;
(3)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最大,占比约70%,而石油约21%。如果考虑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预期和能源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会更大一些。
回到短期上来,近期油价高位回调减缓了下半年乃至明年经济增长下滑的速度。一方面,由于存货等原因,4 月以来高企的原油价格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存在时滞效应,下半年GDP 增速将比上半年减缓,预计下半年在9.8%左右;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在美国不发生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7 月11 日的147 美元/桶很可能会成为今年油价的最高点,油价的回落盘整将增大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即油价回调将减弱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将减缓对经济增长回落的冲击。
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目前的油价水平看,油价对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没有真正缓解乃至消除。2009 年通胀的高低依然有赖于油价水平。从短期看,油价回落将大幅减轻成品油价格上调的压力并进一步确认下半年中国CPI 的下降趋势。
我国现行的CPI 由八大类商品构成,大致的权重是:食品约33.6%;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约14.5%;居住约13.2%;交通通讯约9.3%;医疗保健个人用品约11%;衣着约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约4.4%;烟酒及用品约5%。八大类商品的权重这几年有微小的变化,但大致如此。从CPI 的构成来看,石油并没有直接的权重,但构成CPI的各类商品及服务大多直接或间接消费石油相关产品。
石油价格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CPI。直接途径是影响CPI 中交通运输和水电燃料等消费价格,其影响大小取决于成品油的价格和价格管制程度以及它们在CPI 中的权重。间接途径是通过影响石化中间体和成品油等生产资料价格来影响CPI,影响大小取决于企业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程度。根据国际能源署、OECD 经济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研究部合作研究的报告,在没有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如果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8 个百分点。
6 月20 日,成品油和电力价格上调,缩小了和国际成品油的价差,但对非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形成一定的上涨压力。如果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国内外成品油价差进一步拉大,很可能迫使我国加快调整成品油价格,从而对初步缓解的通胀形势形成新的压力。而油价的调整将缩小国内外成品油价差,也将带动其它石油化工产品价格的回落。截至8 月8 日的数据显示,国际成品油价格随油价大幅下跌,美国成品油价格跌幅超过10%,新加坡成品油价格跌幅超过14%。国内汽油、柴油、航煤油不含税价格与国际分别倒挂811元、1339元、1034 元/吨,差价幅度分别为13.1%、19.6%和14%。一个月以来随着油价的大幅下跌,国内外成品油价差大幅度收窄。
油价回落也会带动其它能源价格的回调。近期,国际油价回落带动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截至8 月8 日,国际天然气价格已经从6 月份的12.68美元/吨 均价回落到8.22美元/吨,近一个月其价格跌幅高达37.63%。天然气价格的下跌最终影响到国际国内尿素价格出现回落,跌幅分别为1.44%和1.21%。尿素价格回落将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从而减弱下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因,减缓下半年CPI 的上涨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油价回落将大幅减轻成品油价格上调的压力和上调预期,削弱了非食品类价格上涨的驱动力。从而进一步确认下半年中国CPI 的回落趋势。
对相关行业盈利状况的影响
高油价直接抬高企业原材料成本并间接抬高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对企业利润造成挤压。在未来的2-3 年,企业经营状况的根本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价高低。而从下半年来看,油价回落缓解了企业成本压力但盈利状况难以改善。
从油价波动下石油消耗前十位的行业的成本波动来看,如果油价提高50%,则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供应业、电力热气生产供应行业为了弥补成本上升将要求分别提高价格50.75%、8.04%、6.95%。但是,由于价格管制的存在,成品油、煤气、电力往往不能按照成本上涨幅度定价,因此油价大幅上涨实际上形成了对这类行业的利润挤压。同时,从经济史来看,高油价往往伴随全球性的经济调整。全球经济调整和将原料价格上涨转嫁给最终产品价格方面的困难将对工业企业的支出(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利润的下滑。而油价下跌能缓解各行业的成本压力。
油价波动对各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的时滞也不同。同样,各行业对油价的反应速度和敏感性也不相同。而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会改变部分行业对油价的敏感程度和行业盈利状况。结合各行业石油直接消耗系数的情况,并根据产业链上、中、下游间原材料成本的传导,我们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管制下的油价下跌或上涨情况下相关行业盈利状况的变化。总体而言,对油价波动不敏感的行业主要有医药健康护理、文化、通信服务及设备制造、金融保险、食品饮料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